各位大三的兄弟姐妹们,是不是最近总被一种莫名的焦虑缠上?课桌上摊着专业书,眼神却飘到了窗外,脑子里反复盘旋着“毕业到底干啥”的问题。刷朋友圈看到同学晒实习offer,刷小红书刷到考研党凌晨三点的书桌,再看看自己,专业课不算顶尖,证书没拿几个,实习更是一片空白,瞬间就慌了神——别慌,你不是一个人在迷茫。大三就像马拉松跑到了中途补给站,所有人都要在这时候喘口气、定方向,迷茫本身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 先跟大家聊聊这迷茫到底是咋来的。我问过不少同级同学,发现迷茫的源头基本就那几样。有的是选专业时太草率,当年跟着分数走,选了个“听起来不错”的专业,学了两年才发现根本提不起兴趣,既不想在不喜欢的领域耗着,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啥。有的是被“对比焦虑”裹挟着,看着身边人要么泡图书馆备战考研,要么跑招聘会找实习,要么考了一堆证书,自己啥都没干,越比越慌。还有的更直接,对考研、考公、就业这些选择一知半解,连不同路的门朝哪开都不知道,自然不敢迈步。 就像我室友小杨,前两年天天追剧打游戏,这学期突然急了,拉着我问“你说我考公还是考研啊?”我问他“你知道考公要考啥吗?考研想考哪个专业啊?”他直接愣住了,说“我就知道大家都在准备,我也得准备”。这种“别人干啥我干啥”的心态,恰恰是迷茫的重灾区。其实迷茫不可怕,可怕的是拿着迷茫当借口,一直躺着不动——毕竟你现在站的大三,可是调整方向的黄金期,再不动真就晚了。 想要走出迷茫,第一步不是急着选方向,而是先搞懂“我是谁”。说白了就是做一次彻底的“自我盘点”,像整理衣柜似的,把自己的“家底”都清一遍。你可以拿张纸,左边写“我有啥”,右边写“我缺啥”,下面再写“我想要啥”。 “我有啥”得写得具体点,别光写“成绩还行”“性格开朗”。成绩单上哪些科目分数高?是偏理论的还是偏实践的?参加过的小组作业里,你是负责写报告的、组织协调的还是做PPT的?这些细节里藏着你的优势。我之前帮学姐整理资料,发现自己特擅长从一堆杂乱信息里抓重点,后来试着去做实习,这个能力帮了大忙。还有技能方面,会用Excel做数据透视表?能剪简单的视频?哪怕是能快速get热点写文案,这些都是加分项。 “我缺啥”更得诚实面对。想进互联网行业,会不会剪视频做海报?想考金融类研究生,数学是不是拖后腿?想当老师,教师资格证考了吗?别回避这些问题,现在发现缺口,补起来还来得及。我隔壁班同学之前连PPT都做不好,后来跟着B站教程练了一个月,现在已经能帮老师做课程课件了。 最关键的是“我想要啥”。这得抛开别人的眼光,问问自己内心。是想找份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,还是想趁年轻拼一把闯大厂?是想继续深造搞研究,还是想早点赚钱减轻家里负担?如果实在不知道喜欢啥,就用排除法——先列出来哪些事让你干着就烦,比如讨厌跟人打交道,那销售、教师这类岗位可能就不适合;受不了重复枯燥的工作,那流水线式的岗位就得pass。把不喜欢的剔除掉,剩下的范围就小多了。 自我盘点做完,就该看看眼前的几条主要路了:考研、考公、就业,这仨是大多数人的选择。咱一条一条说,帮你把每条路的“坑”和“重点”都扒清楚。 先说说考研。要是你对专业有兴趣,想深造提升学历,或者想换个更有前景的专业,考研是个好选择。但千万别跟风考研,觉得“找不到工作就考研”,那大概率会半途而废。考研的关键是“精准发力”,9、10月前必须把目标院校定下来,别贪多,选1-2所就行。选学校时别只看名气,得去官网查报录比、复试线、专业课大纲,最好找直系学长问问,比如复试公不公平、保护第一志愿不,这些“隐藏信息”比啥都重要。 复习节奏也得规划好。现在到寒假是打基础的阶段,英语背单词、做早年真题,数学或专业课把教材过一遍,用思维导图搭框架。明年3到6月是强化期,英语主攻阅读技巧,专业课刷真题总结考点,这时候可以报个网课补弱项。但千万别被别人的进度影响,有人说自己刷了三遍真题,可能他只是翻了翻;你每天学8小时有效时间,比耗12小时发呆强多了。还有别囤资料,真题加一本核心教材、一本习题集就够了,资料太多反而乱了阵脚。 再说说考公。要是你想要稳定的工作,能接受相对规律的生活,考公可以考虑。但考公不是“躺平”的代名词,竞争激烈着呢,尤其是热门岗位。首先得搞懂国考、省考、选调生的区别:国考10月报名11月考,省考大多3、4月考,选调生针对应届生,竞争小但有党员、学生干部这些限制。选岗位时别瞎冲热门岗,结合专业和地区筛选,竞争会小很多——比如你学会计,选要求“会计学专业”的岗位,比“不限专业”的岗容易太多。 复习上,行测得分模块突破。言语理解多刷题总结成语搭配,判断推理记牢公式,数量关系挑简单题学,资料分析是“性价比之王”,公式背熟练速算。申论千万别只看不动笔,每周写2篇大作文、3篇小题,对着答案改逻辑,平时多看看《人民日报》评论攒素材。应届生考公优势超大,2024年国考超过60%的岗位仅限应届生,所以大三暑假开始系统刷题正合适。 最后是就业,这应该是最多人走的路。就业的核心是“积累经验+精准匹配”,而大三暑假的实习,堪称“试金石”,必须抓住!哪怕是没人带的“打杂”实习,也得主动观察:同事怎么跟客户沟通?项目遇到问题怎么解决?这些都是面试时的好素材。我表姐去年在广告公司实习,天天帮着整理报表,但她每次都主动问“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?”“方案为什么这么设计?”,后来老板直接把她推荐给了合作公司。 简历和面试也得提前打磨。简历别搞“万能模板”,投不同岗位要改关键词,比如岗位要“Excel熟练”,你就写“用Excel做销售数据可视化分析,帮团队节省30%时间”。面试前一定要查公司官网、了解产品,准备3个“为什么选我们”的理由,不然HR一问就露怯。还有技能补短板,Excel的VLOOKUP函数、PPT排版、基础PS,这些通用技能网上有免费教程,两周就能入门,找工作时绝对加分。 除了这三条主流路,还有出国留学、创业、考编这些选择。但无论选哪条,都得记住几点“避坑指南”。 第一,别搞“非此即彼”。规划不是定死的剧本,随时能调整。我同学之前准备考研,复习了三个月发现实在没兴趣,刚好有个实习机会,果断转去实习,现在已经拿到留用offer了。大三的试错成本很低,哪怕先从小事开始,比如这周投3份简历、背50个考研单词,也比原地纠结强。 第二,别忽视“软实力”。专业能力是敲门砖,但沟通、协作能力往往决定你能走多远。课堂小组作业别划水,主动承担协调工作;社团活动里试着组织个小型分享会,这些经历写进简历,比“性格开朗”四个字管用多了。还有时间管理能力,现在就养成列待办清单的习惯,把任务分优先级,避免拖延到最后手忙脚乱。 第三,别被“完美主义”困住。有人觉得“我得准备到100%再行动”,结果越等越慌。其实你根本不用等到万事俱备,想实习就先投简历,哪怕被拒几次,也知道了自己缺啥;想考研就先背单词,不用等确定学校再开始。就像学游泳,总在岸边看永远学不会,得先跳下去呛几口水,才知道怎么划水。 最后想跟大家说,大三的迷茫,本质上是对未来的重视,是不想随波逐流的表现——这其实是件好事。你想想,那些完全不迷茫的人,要么是早就目标明确,要么是根本没考虑过未来,你愿意当后者吗? 我之前刷到个抖音博主说,大三就像站在十字路口,往左是考研,往右是就业,往前是考公,但其实路不止这三条,甚至你可以自己踩出一条新路。重要的是别站着不动,哪怕走点弯路也没关系,每一步试错都是在帮你排除错误选项。 你现在要做的,就是放下“必须一次选对”的执念,先做一次自我盘点,再挑一个最想试试的方向,从今天开始做一件小事:想考研的背10个单词,想就业的查一个岗位要求,想考公的看一节行测课。当你动起来的时候,迷茫自然就被驱散了。 毕竟我们都是从高考千军万马中闯出来的人,这点迷茫算啥?咬咬牙往前冲,你想要的未来,总会在你踏实走过的每一步里,慢慢浮现出来。大三加油,未来可期!
展开剩余4%发布于:江苏省旗开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